查看原文
其他

朱先生的宝书 | 一位英国收藏家的五间中国文房

Lstudio 林曦的小世界
2024-08-25




口述  _  朱先生


・《Custodians of the Scholar’s Way》・


2014年底吧,那几天,我一直在等我的一批货运到。是本书,叫《Custodians of the Scholar’s Way》,是一个英国的收藏家为他藏的中国文房器物做的。


那几天一直在担心,什么时候能送到,运输途中会不会损坏,非常焦虑。它们是一对夫妻送来的,可能是物流末端的一个小承包商,开着很破的面包车改装的货车。


侧门一打开,我就傻眼了,箱子都是破破烂烂的,一箱一箱地弄下来,扔在马路边。


书从纸箱破的地方露了出来,我一看,是英文的儿童书,不是我的货。我各种打电话,最后他们说,找到了,搞错了,儿童书是送给京东的。我也不能再等了,和那对夫妻说给他们加钱,无论如何今天也要送到。不然我过不了这夜了。


那对夫妻也很实在,下午就把对的书给送来了。心里一块石头落下来,一箱一箱的书搬上去到书店里,摞在那儿,就觉得太喜欢了。




它的好


这本书的作者是Marcus Flacks先生 ,一位英国的古董商人,50岁左右,收藏了很多中国的古物,家具、器物还有石头什么的。他也是一位爱书人,这是他们做出来的第三本书,里面的器物都是他的收藏或曾经过手的东西。做这本书用了两年的时间,很小的团队,自己拍摄,自己设计。但我觉得这不能用时间来衡量,可能他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来积累,很多的情感和经验都汇集在了里面。



封面这张画其实是作者找中国的一个画家画的。他们设计了一个文房的场景,把收藏的一些器物画了进去。作者说,容纳文人玩物的场所是重要的,因为这个空间投射着文人内心的审美与趣味,尤其是晚明时候。这里也是文人用来抵御外界纷扰的精神家园。


1 . 五个书房

作者在书里设计了五间书房,书里的每一个章节对应其中一间,每到启始,我们就像将要进入一间书房一样,面对着一扇与这间书斋气质相应的窗棂。这也是为了突出这些器物的不同风格和特征,以及它们所应对的历史、文化、社会和美学情境。


在每一章开头的窗棂之间,都会有几张插页,上面除了有章节序言,还有与这扇窗棂意象相近的画、摄影、书法等内容。




在这里,作者放了一张明朝时钱贡的《兰亭诗序图》,文人聚在书房作诗,面对着草木池水,而画里的窗棂和作者藏的窗棂纹样是相同的。


这个窗棂是波纹状的,和中国画里的水纹很相近,作者在旁边放了宋代马远的《水图》。


作者在这一章讨论了文人在无常之时的退避归所,他觉得书斋是文人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,为自己构筑的踏实世界。所以在这一章的启始,他们放了一张高其佩的《高冈独立图》,士人临渊而立,而他后头是书斋的窗棂。


2 . 薄 纸

书页里间或会出现一张薄薄的插页,插页上印的是作者和设计师觉得特别好看的器件局部,者是一些能与器件相应的有意思的画作等。



这是一个明代的紫檀盖盒,上面用玉石嵌了人物,在这么薄薄一张纸上,这种凹凸的效果有被体现出来。





这是一块石屏,旁边的插页印了石屏上一个细节——两个在涛浪里相对而坐的人。



这个石屏,作者认为上面的纹路和中国山水画有相通的气质,在旁边放了一幅石涛的画。



一个罕见的大行李箱,为了提重物,匠人还在提梁架上做了加固。器件表面还留有朱墨色渍,可能曾经被用来装一些文房用具。所以作者在一旁安置了一张插页,上面印的是织物纹样,上面绣了各种各样的文房用品。



一件可以随身携带的暖手炉,顶上可移动的格栅有独特的设计,花样是在流动的波浪里点缀着花朵,所以名字叫“落花流水”,似乎能从15世纪中期苏州的纺织物上找到源头。



这个就是一个双陆棋盘小炕桌,是棋盘和炕桌的结合,还有一块可移动的面板,不下棋的时候可以盖上,当作普通的炕桌用。双陆棋就是古代的一种博具,玩儿法近似于现在的飞行棋,乾隆的时候老百姓用双陆棋来赌博,皇帝就下了禁令,现在已经失传了。


3 . 心 思

他们在设计上也费了很多心思,呈现器物不同的角度,器物的材质,器物的做工,都是以读者为先的。


作者收藏了很多笔筒,明代中晚期的时候,圆柱体形笔筒变得很流行,上头会雕些不同主题的花样。他们就把这些木纹都拓印了出来,这些拓在平面上的纹样给人的感受还是和在笔筒上的很有区别的


最开始的时候我不太理解这个版面,觉得是败笔。后来一个朋友提示我,这个笔筒的尺寸很大,29公分乘以25公分,版面上使用的图片,应该是一比一的原大。


很多人喜欢这两张图,完全把器物几何化了,然后像处理平面几何图形那样交叠布置,还是算比较大胆吧。

    

这都是香具,有时候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趣味、匠心和做工。这些肯定不是文人能去做的,都是匠人们做的,而文人出资,体现的是他们的需求和趣味,所以很难想象当时的匠人和文人、士大夫,是怎样的一个磨合过程。


在我的角度,我就觉得这是个时尚片子,他们可能是考虑到器物上雕刻的花。我就想象当时拍的时候,可能底下放了灯箱之类的,几个大老爷们把花瓣慢慢慢慢、一点一点去摆的样子。


4 . 全 乎

书的最后一部分是索引与附录,作者在这里对整本书的内容做了特别俱全的注释——引用的每一幅画与作品的来源、版权,器物上残损补缺的部位等,都一一注明和标示了。



书中所用的图片、摄影作品等等,都注明了来源和版权,出现在前文但不是作者收藏的物件,也都写了出处。



书中器物的镶嵌工艺,都在图下标注了对应器件所在的页数。



书中器物的金属部件


书中器物的石板纹案


书中器物的雕工,局部图旁还附有对应器物的线勾图


所有的藏品都画了线勾图,然后在一旁标注这件器物出现在了哪一页。还附有不同物件之间的比例大小关系,作为示意。



收藏的器物里,经过后来人修补的残损位置也都用红色标注了出来。



找书的人


朱先生在北京佳作书局


我读书的时候学美术史,需要很多书做研究,这也是爱好。那时候很多书都找不到,尤其是英文的,都是被放在注释或参考书目里的,只有个引用或名字。 


我就去一本一本地找,我喜欢的、需要的,在网络上去搜,通过各种途径买回来。它们全都是最精华的著作。比如学美术史,你必须要看的一些书目。 


特别是人文学科,你说做研究,一定非得怎么样,好像也不是,你非得买这些书吗?很多人也没有买,一样也毕业了,也做学问做得挺好。但我就是有这么一个爱好,好这一口。


因为在读书,打工的收入不稳定,一点钱都投入在了这里面,慢慢就不能负担它们了,连房租都要交不起了。


我就把它们放到了一个旧书网上,认真地写了介绍,也不知道有没有人会买。


还记得很清楚,那天是4月1日,早上还没睡醒的样子,被电话打起来了。来人是美院的老师,要把这些书全部买下来。当时具体的复杂心情,我记不那么清楚了,就卖给他们了。后来他们问我能不能继续帮他们买书,做帮他们找书的人。


无知者


佳作书局的书


2014年初,我买下了佳作书局,用工作了几年的积蓄,再在亲朋好友中筹借了一通,成为一个创业者。


佳作是个老牌书店,快八十年了,主要关注东方文化,也再版重印一些珍稀和绝版书籍,提供给从事东方研究的教授和学者。创始人马法伯(Max Faerber)先生是一位犹太人,1938年,他为了逃避纳粹到的上海,当时只有上海接纳犹太人。后来我在一个犹太的网站上面找到,大概在一九四几年,他在欧洲的家人死于一个集中营。后来新政权接管了上海,马法伯先生把佳作书局从上海搬到了美国,带了一万多册书走的。书店先是落户纽约,后来又搬到了芝加哥。


因为一直在做图书贸易,我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美国、欧洲的图书行业,也成为了佳作书局的一个大客户。


后来因为佳作当时的店主人年龄大了,也没有后代,要把这个店卖掉。转手过几次,最后都没成功,然后最不可能成交的一个人,最后成交了。当时我什么都不懂,也没有计划过,之前的身份就是学生,大概就是无知者无畏吧,也是机缘巧合。


这几年时间我都没有歇过。睁眼的第一件事情是书店,睡觉之前也是。一开始只有一两个人做,怎么注册,怎么拍照,怎么写条目,怎么运输,怎么报关……最初的个人行为,完全不需要操这么多心,后来要把它变成正式的生意,各种事情都变得很复杂,很不容易。


我没有开书店的经验,之前也没有过任何想法。说很多知识分子和文艺人士,心中都有一个开书店的梦想,有情怀或者种子,我觉得有点扯。其实你真正自己去做那些事的时候才会发现,99.9%都不是你设想的那个样子。你喜欢也好,不喜欢也好,都有很多的困难要去面对。记得当时我进的最大一笔货要运到国内来,因为货运公司的原因,这批书给海关扣了,五六万美金就莫名其妙地没了,也不知道究竟怎么回事,也找不到人说。后来有一两年里的事情,我都记不太清楚,可能被这一棒子打得太晕。


我想的就是,还有很多好书我没有上过手,如果我能一本本过一过,经个手,这个还不错。其实收藏家也是这样,一个东西你就是买下了又怎样,你就几十年活,日后或者给你的后代,或者卖给谁,或者捐给谁,或者怎么样,你就是暂时拥有它,暂时保管它而已。


书的圆圈


图为David Roy教授于60年代在佳作书局买的书上所贴的标签


接手佳作书局后,也会从不同的渠道收老书。有次一位芝加哥大学的英国老教授

David Roy 卖给了我们一批书。我发现其中有一部分是六十年代的时候在佳作书局买的,上面还贴着当时佳作书局的标签。这些书应该都是一本一本被买回来,慢慢地累积,然后它们又回到了佳作。


上半年的时候,我去了趟纽约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里有很多老头老太太志愿者,我来来回回地去了咨询了好几次。闭馆之后,我在外面等公交车,有一个博物馆里的志愿者老太太来和我打招呼,我们已经脸熟了。她问我你是干嘛的,我说其实你想象不到我开了一个书店,而且那个书店曾经在纽约呆了四十几年的时间。她问我是什么书店,我告诉了她,她说她知道它,五十年代的时候,她就在同一条街上的另一家书店工作,与佳作相隔不远。


她是个法国人,也是二战的时候从欧洲逃出来的。现在她八十多岁,50年代的时候她应该还很年轻,可能刚离开学校。


今年,我把美国的佳作书局从芝加哥旧址搬了到另一个地方,因为那儿房租也贵,也不怎么开门,熟客或专门来的,就敲敲门进来。当时搬家的场面还挺大的,那地方以前是一个厂房,很大,书架都有四米高。我当时就想,如果有一个摄像头对着就好了,每天都在变化,很多的书被运输,然后变得什么都没有了。



佳作书店芝加哥旧址搬迁


・没有电的店・



北京佳作书局


在看到《Custodians of the Scholar’s Way》时,觉得很好,它也很贵,但因为喜欢,还是进了几百本回来。


生意要涉及图书行业里的一些专业和规则,有些困难是无法想象的,比如要在中国来出售这本书,是件很难的事。


虽然我也不确定这个书有多大的市场,但我觉得它真的是很好。当时怎么办的都忘了,就是磨,各种磨,去磨出版社,磨发行部门,想着一定要拿到它,最后不知道怎么就磨到作者那了。


最后他们可能几方协商了,允许直接把书卖给我们,并且给了不错的价格。我们打破了那些壁垒,我想也还是应了那句话,无知者无畏。


当时它摞在我的柜台上,我也不知道能卖掉多少。后来看大家都很喜欢,有很多书店和古董圈的人找来,要进货。这个时期里,因为各种原因,我们的书店被断了电,然后我们就搞了个插座,穿过暖气管从隔壁接了电线过来。


应付着各种事情,生意就这么做着了。




朱先生 1986年生 30岁

书店老板



- E N D -


采_狒狒  |  编_鳝鱼  |  图_松鼠

策划_狒狒  |  设计_耗耗

出品 | 狐狐



▽ 还可以看看【闹事集】 ▽


它是卓别林的城市之光,是苏轼熬夜的缘由

这只八音盒里,有一段发往了太空的曲子



它寄存了奶奶的院子,神仙的翅膀,以及你的昨日


喝茶的游戏主义


我们那么忙,为什么要写字?


一休哥为什么要打坐?


文章、视频等内容为 Lstudio 原创,转载请注明出处

合作 | 联系我们:Lstudio@VIP.126.com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林曦的小世界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